1842年8月29日,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不平等的《南京条约》,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。随着外国商人的涌入,这座古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——各国洋行林立,街头随处可见西装革履的外国商人与长袍马褂的本地人交错而行。
这组珍贵的照片拍摄于清末,主要集中在1905年左右。镜头捕捉下了当时福州社会的众生相:从朝廷命官到市井小民,从金发碧眼的外国领事到留着长辫的中国百姓,为我们还原了百年前真实的福州风貌。
【禅臣花园:异国风情的绿洲】
展开剩余81%在仓山区进步路16号,藏着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花园。这座由德国禅臣洋行于1891年前建造的花园,是福建最早引入的西式园林。照片中那座飞檐翘角的六角凉亭尤为醒目,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令人印象深刻。1894年起,这里还成为了德国驻福州领事馆的所在地。
【领事茶会:外交场合的众生相】
1902年的一场茶会照片中,各国领事与清廷官员济济一堂。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前排中央的德国海军上将,他周围环绕着身着各式制服的西方外交官和顶戴花翎的中国官员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外交场景。
【海关风云:中西交汇的见证】
1861年,英国人在泛船浦建立了闽海关。照片中那座刚竣工的中西合璧式海关大楼前,几位中国职员正在执勤。地面上散落的碎石料暗示着这座建筑刚刚落成,尚未完全收拾妥当。
【台阶上的相遇】
一张有趣的合影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百态:西方人戴着礼帽,中国人留着长辫,前排的中国男子显得疲惫不堪。他们中有地方官员,也有海关职员,不同身份的人在这级台阶上留下了历史的瞬间。
【邮政新篇】
1897年2月20日,福州迎来了现代邮政的开端。设在南台岛海关大楼内的邮政总局,由闽海关税务司爱格尔兼任邮政司。照片中,身着制服的邮政人员在总局门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。两年后,城内南街开设了邮政分局,那里的邮差们穿着中西混搭的制服——中式的褂子配上类似海军服的披肩,形成了独特的时代印记。
【权贵留影】
在一张特别的合影中,白胡子飘飘的崇善将军格外醒目。这位身兼数职的朝廷重臣(闽海关监督、船政大臣等)端坐中央,双手扶膝,气度不凡,周围簇拥着中外官员。
【市井生活】
一张普通福州家庭的合影透露着温馨与辛酸。苏先生一家站在简陋的布景前,从布景的简陋程度可以看出,这很可能是流动照相馆的作品。照片中的孩子们戴着长命锁,反映了当时民间祈求平安的习俗。
【社会百态】
一张令人心酸的照片记录了41名被拐儿童。他们在南台坞尾街像仪楼前手持编号牌,这些被护网小轮解救的孩子,最终大多只能等待收养。而在灵光书院的照片中,盲童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劳动技能,展现了当时特殊教育的场景。
【教育新风】
1902年成立的益闻社,在古榕书院开启了新式教育的先河。1904年创办的益文社小学堂,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也悄悄播撒着新思想的种子。照片中师生们的合影,记录了这个教育革新的重要时刻。
【市井繁华】
福州人自古爱花,1902年的花会照片中,乌石山景区人头攒动,撑着阳伞的外国妇人格外醒目。而万寿桥的照片则展现了当时的水陆盛况:桥下舢板如织,桥上行人摩肩接踵,几艘大木船正扬帆待发。近景中,古老的石桥上搭建着临时商铺,这座始建于元代的570米长桥,如今已难觅踪影,只留下这些影像供人追忆。从桥上远眺,福州古城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。
发布于:天津市